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 正文

吴张礼让六尺巷 不见当年秦始皇

时间:2023-08-06 来源:至德夭下
导读:至德天下网讯“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诫子弟》,后被写成民间传说故事《六尺巷传说》,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因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于是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收到来信回馈给老家人的是却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深受

      至德天下网讯“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诫子弟》,后被写成民间传说故事《六尺巷传说》,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因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于是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收到来信回馈给老家人的是却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从此张、吴两家和好如初,六尺之巷因此而成。从此,两家中间就多了一个六尺的巷子,而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在安徽安庆,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就是张英家。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虽然在不同地区主角不同,都说明了邻里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有了争执,友好协商、互相谦让,这才是睦邻友好,和谐相处的典范。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朝康熙大学士张英所写的《家书》,借六尺巷典故,告诉人们,在和人相处中要学会忍让,一时的忍让可以让彼此之间关系更加和睦,投桃报李,作了让步别人也会敬你之意而做出退让,最终达到皆大欢喜的效果。原文: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 (1637—1708)安徽桐城人,字敦复,号乐圃。康熙六年进士,由编修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历任《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充会试正考官。为官敬慎,卒谥文端。有《恒产琐言》、《笃素堂诗文集》等。




      六尺巷的典故,意思是说,从千里之外寄一封家书回来只是为了自家的墙能多占几尺土,那么让人家几尺又能怎么样呢?这句诗表现了不要太过于斤斤计较得失,要有宽以待人的胸怀。




      生活其实就像这句诗描写的一样,不就是三尺墙吗?让给他们又怎么样呢?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事情,可能会由于利益和其他人发生冲突,但是生活不是一个时刻需要分出成败的战场。难道我们放下这一时的利益就会输吗?这当然不一定呀,所以生活中有很多争论其实是无关紧要的。如果人与人之间可以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我们的生活不是可以多一分快乐少一分误会吗?所以这句诗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原则范围内适时作出让步的人才是真正有胸襟的人。




      现如今,“六尺巷”被桐城市人民政府列为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无数游客前往参观。




      昨日,8月5日,至德天下网安徽工作站站长、安徽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瑞贤组团前往六尺巷参观学习。


责任编辑:马晓英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2 中北国斗网版权所有 中沿通科技有跟公司独家营运 重庆市江北区北城天街15号7幢30-6 马总13808307738
渝ICP备2022011858号 渝公网安备:50011300142号
Top